突发:北京开展车牌租赁专项整治行动!
北京严查车牌租赁行为:违规者面临指标作废及多重法律风险
北京市机动车调控管理办公室近期持续开展小客车指标违规租赁专项整治行动,针对地下车牌交易市场形成的高压打击态势已取得显著成效。自2024年7月以来,已累计查处11起违规案件,作废指标11个,16人被列入三年禁申名单,涉案车辆登记均被依法撤销。这一系列行动揭示出违规租赁"京牌"的严重后果,同时也为公众敲响法律警钟。
违规行为面临三重处罚机制
根据《北京市小客车数量调控暂行规定》实施细则,违规租赁行为将触发联动惩戒机制。首先,涉事双方签订的车牌租赁合同自始无效,不受法律保护;其次,已使用租赁指标完成登记的车辆将由公安交管部门撤销机动车登记,导致车辆无法正常上路行驶;最后,违规行为人将被纳入信用监管体系,三年内禁止参与任何形式的小客车指标申请。2024年11月查处的付某良与高某宝案件中,涉案车辆因登记车主债务纠纷被法院查封,同时发现承租方在两年内制造82次交通违章的极端案例,充分暴露租赁关系的法律脆弱性。
财产权属争议成主要风险点
在"车户分离"的租赁模式下,实际出资购车方与法律登记车主分离导致多重风险。从物权法角度,车辆登记信息构成对外公示效力,当登记车主涉及债务纠纷时,法院有权对登记在其名下的车辆采取查封、拍卖等强制措施。2024年10月通报的陈某生案中,因指标出租引发的权属争议导致实际使用人丧失车辆控制权。此外,登记车主若擅自抵押、转卖车辆,实际使用人将面临难以追索的财产损失,此类案件在丰台法院审理的梁某某诈骗案中体现得尤为典型。
交通事故责任牵连双方权益
法律实务显示,登记车主对外仍需承担交通事故连带责任。即使实际使用人与车主签订免责协议,但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相关规定,车辆登记信息作为责任认定的重要依据,车主难以完全规避赔偿责任。北京市交通委披露的数据表明,近三年因车牌租赁引发的交通事故纠纷中,37%的案件最终由登记车主承担补充赔偿责任,其中5起案件涉及人身伤亡,赔偿金额超百万元。
治理体系呈现三大升级趋势
北京市已构建"查、处、防"三位一体的治理机制。技术层面,通过大数据比对筛查"车户分离"异常数据,2024年系统自动预警可疑交易线索1265条;执法层面,公安机关与法院建立联合办案通道,实现行政处理与刑事追责无缝衔接;制度层面,2025年新修订的实施细则拟将违规行为纳入个人征信记录。值得关注的是,针对无车家庭实际需求,北京市在2024年7月已定向增发2万个新能源指标,未来计划通过家庭积分优化等方式拓宽合法获取渠道。
此次专项整治行动不仅彰显政府部门维护交通管理秩序的坚定决心,更揭示出违规租赁行为背后复杂的法律风险链。市民应当充分认识"京牌"租赁可能引发的财产权丧失、法律追责及信用受损后果,通过正规渠道申请车辆指标,避免因短期便利陷入长期法律困境。